众所周知,美国有着比较完善的义工制度----每个学生如果想毕业,就要当至少45小时的义工. 这种制度在与中国的 “学雷锋”式的形式主义制度相比体现出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容易使得学生走入两个误区----- “数据化”和 “功利化”. 为了避开这两个误区,我不妨从 “意义”这个角度来说说我对Ring House老年公寓义工活动的感受.
“意义”在这里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你在义工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义工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 “乐于助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基础. 通过志愿活动,学生开始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很有可能因此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开始规划将来的职业. 我在这一活动中学到的不仅是如何与年逾古稀的老人沟通,还有他们的生活态度. 我们的任务是教老人如何使用图书馆里的电子设备。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他们的听力和记忆力问题, 还要考虑到他们是否能做到在我们看来易如反掌的事情。比如说有一位老人想要进入一个老年人用品的网站,但她进入的却是手机软件的广告,便问我怎么回事。我一看网址,顿时明白了,原来网址后面有 “app”字眼。我告诉她,用后退键把“com”后面的字母删除掉就行了,很简单。她笑了,说:“对于你来说是很简单。”我连忙把这个网站摆到最显眼的书签栏里。这件事微不足道,却给我提了个醒:这些老人一生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些高科技产品。即使我们帮了他们一次,他们以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可能还会束手无策。所以我们不仅要帮他们解决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让他们在以后没有人帮忙的时候,对电子设备运用自如。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一旦形成一种思考方式,我们考虑事情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学会将心比心,而且更加注重长久的利益,与人沟通就更有耐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值得我们学习。这些老人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知识和智慧。他们知道如何合理应用这些高科技产品,让它们成为自己学习的工具。我看到的老人使用电脑的目的,几乎不是欣赏戏剧,就是访问在线博物馆,或者是浏览重大新闻。有一位老人给我印象非常深。这位老人已经快九十八岁了,他仍然想学习如何使用ipad。尽管他对于相关的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但经过不懈努力,他还是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来总结这些老人的生活态度,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们另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令我感触颇。上周我在做义工时,突然看见大厅外救护车闪烁的灯光。我赶紧把窗帘拉上,以免让其他老人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随后我赶紧问老年公寓的管理员怎么回事。管理员说,这种事对于我们来说很平常,有些时候老人觉得不大舒服,就请别人来检查一下身体,有些时候他们就与世长辞,一觉不醒了。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很震惊,他们看淡生死,但却格外尊重生命。或者说因为他们尊重生命,所以才不把生死看得过重,更加珍惜老年时光。我虽然并没有到考虑生死的年龄,但这位老人的一番话还是令我感慨万千。
意义的另一方面是你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帮助了老人。“义工”这两个字中“义”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义务。第二层是道义,也就是说志愿者要真正地帮助他人,不然就称不上“义”。在这一点,我觉得Ring House志愿活动更是非常有意义。就像我之前说的,这些老人有着丰富的知识、智慧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他们仅仅是因为身体原因或者是时代的变迁而无法适应新的工具,那就太亏了。所以帮助他们如何应用这些工具,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是非常必要。不仅如此,当我们帮助一些时常来到图书馆使用电子设备的老人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情谊。我上学期曾经帮助过一位几乎每次都来的百岁老人。他收集了一些搞笑的名字,这些人名与一个词或者一个常用句子发音及其相似----比如说人名“Heywood Youbuzzoff” 发音与 “Hey! Would you buzz off?”(喂,你能走开吗?)相同或者是 “Kanye Digget”发音与 “Can you dig it”(你弄明白了吗? 此外还暗指电影《战士帮》)相似----这位老人因为年龄问题,打字不方便,所以让我帮他把这些名字打在文档上,并打印下来。有些名字确实编的巧妙至极,不但是很常见的姓名,而且发音出奇地相似。有时当我把这些名字按照他的拼写打在电脑上时,也忍俊不禁。这一学期我一直没有看到他,就向管理员询问他的情况,并请管理员老奶奶转达我对他的问候。没想到不一会,这位老先生真的下楼来见我了。不过那时我们快要走了,我也只是问候了一下他,和他道别。
我们现在回过来,用之前说的“数据”和“功利”的角度来看这个活动。每次一小时的时间并不很多。去敬老院当义工更是再平常不过的志愿活动,看上去似乎毫无新意可言,但如果我们仅仅是以这种角度去看,就显然失之偏颇。所以我有幸表达我对这一活动的感受,在感谢C&T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的同时,也希望并不是仅仅想着数据,或者非得干出什么别出心裁或是惊天动地的事来,而是借此对义工有更深的思考。当然, 本人参加Ring House义工活动仅有半年左右, 再加上才疏学浅, 目前对于义工的理解是肤浅片面的. 兴许大家或是将来的我回顾这篇拙劣的感想时,也会付之一笑.
By Leo Li (李由)
“意义”在这里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你在义工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义工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 “乐于助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基础. 通过志愿活动,学生开始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很有可能因此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开始规划将来的职业. 我在这一活动中学到的不仅是如何与年逾古稀的老人沟通,还有他们的生活态度. 我们的任务是教老人如何使用图书馆里的电子设备。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他们的听力和记忆力问题, 还要考虑到他们是否能做到在我们看来易如反掌的事情。比如说有一位老人想要进入一个老年人用品的网站,但她进入的却是手机软件的广告,便问我怎么回事。我一看网址,顿时明白了,原来网址后面有 “app”字眼。我告诉她,用后退键把“com”后面的字母删除掉就行了,很简单。她笑了,说:“对于你来说是很简单。”我连忙把这个网站摆到最显眼的书签栏里。这件事微不足道,却给我提了个醒:这些老人一生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些高科技产品。即使我们帮了他们一次,他们以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可能还会束手无策。所以我们不仅要帮他们解决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让他们在以后没有人帮忙的时候,对电子设备运用自如。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一旦形成一种思考方式,我们考虑事情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学会将心比心,而且更加注重长久的利益,与人沟通就更有耐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值得我们学习。这些老人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知识和智慧。他们知道如何合理应用这些高科技产品,让它们成为自己学习的工具。我看到的老人使用电脑的目的,几乎不是欣赏戏剧,就是访问在线博物馆,或者是浏览重大新闻。有一位老人给我印象非常深。这位老人已经快九十八岁了,他仍然想学习如何使用ipad。尽管他对于相关的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但经过不懈努力,他还是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来总结这些老人的生活态度,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们另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令我感触颇。上周我在做义工时,突然看见大厅外救护车闪烁的灯光。我赶紧把窗帘拉上,以免让其他老人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随后我赶紧问老年公寓的管理员怎么回事。管理员说,这种事对于我们来说很平常,有些时候老人觉得不大舒服,就请别人来检查一下身体,有些时候他们就与世长辞,一觉不醒了。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很震惊,他们看淡生死,但却格外尊重生命。或者说因为他们尊重生命,所以才不把生死看得过重,更加珍惜老年时光。我虽然并没有到考虑生死的年龄,但这位老人的一番话还是令我感慨万千。
意义的另一方面是你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帮助了老人。“义工”这两个字中“义”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义务。第二层是道义,也就是说志愿者要真正地帮助他人,不然就称不上“义”。在这一点,我觉得Ring House志愿活动更是非常有意义。就像我之前说的,这些老人有着丰富的知识、智慧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他们仅仅是因为身体原因或者是时代的变迁而无法适应新的工具,那就太亏了。所以帮助他们如何应用这些工具,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是非常必要。不仅如此,当我们帮助一些时常来到图书馆使用电子设备的老人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情谊。我上学期曾经帮助过一位几乎每次都来的百岁老人。他收集了一些搞笑的名字,这些人名与一个词或者一个常用句子发音及其相似----比如说人名“Heywood Youbuzzoff” 发音与 “Hey! Would you buzz off?”(喂,你能走开吗?)相同或者是 “Kanye Digget”发音与 “Can you dig it”(你弄明白了吗? 此外还暗指电影《战士帮》)相似----这位老人因为年龄问题,打字不方便,所以让我帮他把这些名字打在文档上,并打印下来。有些名字确实编的巧妙至极,不但是很常见的姓名,而且发音出奇地相似。有时当我把这些名字按照他的拼写打在电脑上时,也忍俊不禁。这一学期我一直没有看到他,就向管理员询问他的情况,并请管理员老奶奶转达我对他的问候。没想到不一会,这位老先生真的下楼来见我了。不过那时我们快要走了,我也只是问候了一下他,和他道别。
我们现在回过来,用之前说的“数据”和“功利”的角度来看这个活动。每次一小时的时间并不很多。去敬老院当义工更是再平常不过的志愿活动,看上去似乎毫无新意可言,但如果我们仅仅是以这种角度去看,就显然失之偏颇。所以我有幸表达我对这一活动的感受,在感谢C&T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的同时,也希望并不是仅仅想着数据,或者非得干出什么别出心裁或是惊天动地的事来,而是借此对义工有更深的思考。当然, 本人参加Ring House义工活动仅有半年左右, 再加上才疏学浅, 目前对于义工的理解是肤浅片面的. 兴许大家或是将来的我回顾这篇拙劣的感想时,也会付之一笑.
By Leo Li (李由)
Photos by Xiaorong Zhang